我是量量,就讀中部大學的社工系,今年大四,男性。今年暑期來到「台北晚晴婦女協會」實習,會來到晚晴實習是因為對婦女領域有興趣。從小生活在衣食無缺的家庭,雖然稱不上富有,但與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是充滿歡樂、溫馨的。這次參加了「當孩子來去兩個家」的團體後,聽見團體成員分享的故事中,讓我深刻了解到自己有多幸福,也正因為這樣的生活反差,讓我心中有了一些心得與想法。
溫暖的家庭、和樂的生活,這樣的歡樂是孩子的全部,然而一段婚姻的結束,不僅要面對婚姻生活的結束,也代表著夫妻、小孩都必須面對及適應各項的新生活與環境。結束一段婚姻後,除了財產分配、小孩監護權…等法律問題外,也伴隨著許多負向的情緒,如難過、憤怒及不甘心等等,父母可以找親朋好友訴苦解決問題,但父母是孩子僅有的一片天,如果這一片天已無暇關心孩子了,那傷的最重的肯定是「孩子」。
孩子是敏感的,會觀察大人的互動,夫妻面臨到離婚的情境時,孩子會發現爸爸、媽媽的氣氛不一樣了,從前出門牽手、親吻,如今形同陌路般的一前一後等,孩子或許沒辦法表達出所感受到的,但能夠把畫面做前後的比較與連結,進而了解父母的關係正在改變。大人的紛爭早已讓孩子不安,這時又要孩子選邊站,將造成孩子難以抉擇,孩子會覺得自己背叛了另一邊,也造成了孩子的二度傷害。離婚後,許多的不滿、怨恨將會湧出,若在孩子面前有批評、諷刺的字句來形容離異的另一半,將會造成孩子的思考和想法上的混淆與困擾,以及心理和生理上的壓力與恐懼。